中国木结构建筑赏析(二)

 

 

  中国传统建筑在布局上,显露出与自然相亲和的思想。除了军事建筑和佛塔以外,极少有直指苍天的高大建筑物。现在我们能见到的最为雄伟的宫殿建筑——北京故宫太和殿,连同3层基座在内总高也不过30多米,与欧洲教堂建筑动辄上百米相比矮得多。但中国古代建筑并不失其威严,甚至比欧洲建筑更显壮丽,其原因就是中国传统建筑有自己独特的组群方式。
   中国古建筑无论是皇宫,还是民宅,在平面布局上都可归结为“间”。“间”,就是4根柱子所围出的一块空间,单体建筑都是由若干这样的“间”组合而成的。几栋单体建筑可以组成“院”,若干“院”又可以组成完整的建筑群。无论是高贵的紫禁城,还是普通的四合院,实际上都是由“间-栋-院-群”等基本元素逐级组合而构成的。
   建筑群的组合原则是多样的。按照严格的等级制度强调中轴对称,可以得到宫殿、坛庙、陵墓和四合院。而按照不拘一格的原则却可以得到“步移景异”、“宛若天成”的文人私园。当然,还有融两者于一体的皇家园林、寺观园林。总之,中国传统建筑把简单的元素和丰富的原则巧妙地揉合在一起,构成了极为独特的建筑体系。这一体系的主要精髓就在于单体建筑因群体而存在,群体因单体的参与而显出力量,这种不可分割的整体感给人以高度的美的享受。

   如同人们讲到古希腊、古埃及时总免不了提到那些石头的权威,我们谈到木结构也喜欢讲它的梁柱、榫卯和斗栱。
   梁柱是中国传统建筑最主要的结构骨架,也是木材建筑的独有体系。其突出优点是结构所占的面积很小,建筑内部空间开敞贯通,便于各种不同用途的室内布局。这种结构方式中,墙不参与承重,只起围护作用,因而可以非常灵活地设置。民间把这种特点形象地称为“墙倒而屋不塌”。在坚固性方面,这种结构采用了榫卯柔性连接,具有极大的韧性,有利于抗震。除了结构作用而外,梁柱也是建筑艺术处理的重点部位,凡是外露的部位都有其独特而细致的艺术处理手段。
   榫卯泛指中国传统建筑木构件之间的联结形式。榫,即是构件的凸起部分;卯,即是构件的凹进部位。在距今六七千年前河姆渡遗址中,就发现了大量带有榫卯的木构件。榫卯技术甚至影响到了中国的砖石结构建筑,比如在汉代许多墓室中采用的企口砖,实际上是用加工木构件的方法来对待砖材。
   斗栱是中国传统建筑中最奇特和最引人注目的结构。它由一系列不同形状的木块交叉层叠而构成,应用于柱头与屋顶之间,在结构上起到支撑屋顶并将屋檐向外悬挑的作用。它的轻盈细小与屋顶的坚实厚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构成以“四两拨千斤”的巧妙形态,使人叹为观止。现在已知最早的斗栱形象在周代的铜器上。当时,它的形式较为简陋,仅在柱头上端设置横木一类的简单构件,但其基本特征已初步形成。汉代墓阙、画像砖、明器及壁画中可见到大量此类斗栱的形象。至唐代,斗栱的形制基本取得了固定,特别是柱头上的斗栱形制已相当完善,只是柱子之间的斗栱还保留着两汉及南北朝以来的人字栱等较古老的做法。宋代是斗栱发展的成熟期,柱头、转角及柱子间的斗栱在形制上得到了统一,结构作用明显,力学逻辑也很清晰,并成为了官式建筑衡量建筑用材的尺度标准。在与宋同期的辽、金少数民族政权统治地区,建筑较多地学习了中原地区的做法,在斗栱中亦较多地保留了唐、宋的特点。元、明、清时期的斗栱则明显地向小巧甚至繁琐发展,这一方面表明了建筑技术的成熟造成斗栱结构作用的下降,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斗栱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地位的上升,斗栱愈发显现出文化方面的作用。
   宋代以前,斗栱的结构作用十分明显,它的发展演变主要是围绕着完善结构作用这一点来进行的。汉代的斗栱尽管在许多方面都显得粗笨而幼稚,但其类型之多样、形式之丰富,都给人以欣欣向荣、生气勃勃的感觉。从艺术角度来看,无疑是充满生命力和进步因素的。这与汉代国力的进步和强盛是分不开的,豪爽自信的社会面貌从斗栱当中得到了反映。唐代的斗栱形制更加完善、结构逻辑更加清晰,与汉代斗栱的粗笨幼稚相比,显得雄伟壮阔、气势磅礴。这充分反映出盛唐之世因国家昌盛而来的进取开放、满怀自信的社会精神面貌。从这一点而言,可以说唐代的斗栱是最健康、最进步的斗栱。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Next Post

四川新一代绿色建筑标准新鲜出炉

周六 7 月 21 , 2012
      日前,由四川省建筑科学研究院主编的 《 […]

你可能也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