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古今“木刻楞”建筑

     我国近代建筑史上,有批以西洋古典建筑样式为主要特征的建筑群,专家们将其称之为“洋风”建筑。然而,在诸多“洋风”建筑中,有一种明显区别于其它建筑物的小型建筑,它是以俄罗斯的建筑样式和装饰风格为典型特征的建筑实例,当地建筑业延续旧称,将其统称之为“木刻楞”(Mukeden)。这群“木刻楞”的建筑样式各异,倘若究其根源,虽说是属于俄中合璧的“折衷主义”范畴,但大多还是以俄式建筑的装饰风格为主导核心。尽管在形式上与其俄罗斯传统的“拜占廷”建筑模式多无相似之处,其初始状态也恰似我国林区常见的“叠罗圆木屋”,且在制式技法上很似相近,但都是那种以大坡顶和木架屋的木制结构为标志的建筑物。目前,我国北方一些城镇,也可罕见其零星分布,且以铁路沿线的车站建筑和附属地内的民用宿舍居多,是特殊时代背景下产生数量有限的建筑小品。据此,大凡是以木架屋的形式为表现特征的俄式建筑小品,均被归纳为“木刻楞”之类。

     随着历史的演变,“木刻愣”建筑物的平均寿命已近百岁,开始步入晚年。为了抢救发掘这批残存的历史文化遗产,使其有价值的设计理念和装饰技艺借鉴并服务于社会,有必要将其建筑的历史背景,建筑结构的科学与合理设计,及环境艺术的设计宗旨等项加以探索和研究,以此丰富建筑美学,环境艺术学,建筑史学和地名学等学科的研究内容。
一、时代背景及其区域环境
  木刻楞”是以木质结构为突出特征的俄式建筑小品。其总体轮廓及隔断等结构始终使用原木或板材,石砌基础,铁皮瓦坡顶。其建筑形态与我国林区传统的“叠罗原木”屋相似,其结构方式特别是装饰风格仿照俄式但也不尽相同,与俄崇尚的“拜占廷”式建筑的风格相距甚远。我国的“木刻楞”更多的是借鉴或移植俄式建筑样式及装饰经验,而逐步形成与当地民俗及生活习惯相融通的现存艺术风格,故在建筑学上将其归属为俄风建筑。这批在多雪强风的高寒地区,营造出顺应气候特点的实用建筑,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特定历史条件下,适宜北方气候环境,具备冬暖夏凉的实用需求条件,又颇具艺术美感的优秀建筑群体。
   1、木刻楞的分布区域:“木刻楞”的产生同“东清铁路”的修筑及延伸极为相关,是俄在华筑路范围内的产物。最初,沙俄为了宗教仪式和生活的需求,移植了“木刻楞”的建筑样式,并且随着修筑铁路的延伸,这种建筑样式也随着地域的不同而相应改变,与我国的建筑方式互相融合、嫁接,产生了现存的“木刻愣”。我国境内的“木刻楞”建筑群主要分布且集中在内蒙古的满洲里、额尔古纳右旗,并在扎赉诺尔、海拉尔、博克图等铁路沿线两侧均有分布。此外,在哈尔滨及沈阳等地也见其零散建筑物残留。统览各地“木刻楞”建筑,虽体量、制式和装饰特点大同小异,但不难发现其建筑年代最早,结构制式规范且保留完整的典型标本,大多集中在满洲里一带,故以此为代表剖析“木刻楞”更具说服力。
   2、木刻愣的移植年代:据考证我国的满洲里地区,可见1903年竣工的谢拉菲姆教堂,是有案可稽的最早的相似建筑,其建筑主体(教堂)移植于本土,而尖顶钟楼则为“木刻楞”的初始状态,既是那种稚拙的与当地“叠罗圆木屋”地建造方式并无本质区别的建筑物。其教堂后的集束状态的原木结构的塔式钟楼,与主体教堂建筑的装饰技艺相差悬殊,是一种规范的教堂建筑与“叠罗圆木”的实用技术和“木刻楞”建筑开始嫁接的典型说明;此外,1905年依诺根替耶夫教堂(喇嘛台)的塔楼,就回避了前者的粗陋和失败,将俄式建筑中继承并效法的“拜占廷”建筑并趋向西化的标志——葱头式穹隆,干脆嫁接到该教堂的塔楼顶上,然而,其主体建筑简陋的“木刻楞”式,仍为未成规范化的初始状态。
   3、木刻愣的嫁接背景:在我国近代史上,虽然沙俄也曾多次入侵我国,但较大规模的入境,还是始于修筑“东清铁路”之后。自1900年俄军焚毁中国边防卡伦后,大批俄国商人首次越境到满洲里地区开始掠夺自然资源。鉴于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沙俄开始逐渐向我国境内非法移民。三年后,随着两座东正教教堂的耸立,沙俄开始了在我国所强占的当地建筑“木刻楞”,从此揭开了这种建筑样式探索的序幕并日趋逐渐完善。大概从1903年始到日俄战争中俄国败退前,是“木刻楞”这种建筑样式进入我国的初始阶段;自从1905年的《朴茨茅斯合约》签定后,沙俄被迫将我国北方铁路的统辖权让给日本,因受其影响“木刻楞”的建筑也随之进入低谷;然而,1914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加之1917年苏俄“十月革命”的影响,白俄贵族因害怕苏联革命而再次涌入我国境内,非法移民的高峰期导致满洲里人口总数中,沙俄的人口就占到了88%,成为沙俄非法入境的第二次高峰。当然这些人留驻也需要建筑物,因此,“木刻楞”的建造潮流也随之再次到来;到了1924年的《奉俄协定》签定后,可谓是苏俄第三次掀起地入境高潮,“木刻楞”的建筑也随之人流增减的反应而相应变化,不过建筑的热潮已经是强弩之末,接近尾声。
   4、木刻愣的演变和异化:“木刻愣”的发展在我国境内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可视为其演变和异化的过程。首先是其初始状态,是那种与当地林区的“叠罗圆木屋”的建造技法并无本质区别的建筑样式。施工时往往利用原始的圆木段,叠罗垒加而成。像谢拉菲姆教堂的塔楼就是例证;其次是其规范状态,是那种从本土移植而来的标准的“木刻愣”建筑模式。这样的“木刻楞”无论从建筑样式,还是装饰风格,都是俄罗斯民间建筑的典型样式,像有些实力雄厚的商人住宅和谢拉菲姆教堂的主体建筑,就是这类建筑样式的很好说明;再次是其异化状态,既是那种规范的俄风建筑样式与当地传统营造技法,相互借鉴后产生的新的“木刻愣”小品。这些“木刻愣”的特点是随着各地的营造条件和施工者的喜好而取舍。诸如像哈尔滨江北的“木刻愣”就有二层以上的楼阁式样,并且,其墙壁也涂抹白灰装饰立面;而沈阳铁路车站西侧的“木刻愣”又与其它地区的建筑模式不尽相同,特别是在其装饰形式上已经趋向简洁,从常见的“分隔式”向“块组式”靠近。尤其是沈阳俄国领事馆的“木刻愣”,甚至使用砖墙仿木结构,但其建筑的意匠和设计理念,仍然是“木刻愣”的建筑样式。
    简而言之,“木刻楞”的建筑样式大体上经历了由简到繁,由初始到规范,由北向南过渡的发展进程。其中,概受建筑材料和气候条件的制约而导致建筑样式的差异。然而,其使用功能也仅仅局限于公共设施,且以住宅为主。其平面分布,虽然体量多变但制式标准统一,罕见其他用途⑾。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北方各地分布的“木刻楞”,其建筑年代大致确定为20世纪初期。“木刻愣”在我国的流行期限,从初始探索到规范成熟及其异化阶段(包括满洲里地区一度成为主流的建筑样式)在内,大抵先后经历了近20年左右的存续时间。
 二、结构特征及其艺术风格
     “木刻楞”的初始期普遍是简约的实用建筑形态,承传传统原始木料的叠罗式木屋的使用性而成为避风避雨,防寒御兽的简陋住所。彼时,组构技法便捷,常见原木叠罗立面,两端凿出凹槽直角叠加,除基础考虑防腐而砌筑石料和为减负而用铁皮搭构坡瓦外,整体建筑包括板壁、顶棚、地面均为木制。早期木刻楞不追求形式美的意图,其实用因素压倒美观因素。
     1、木刻愣建筑设计及其结构:“木刻愣”建筑虽然其平面的形状不同,装饰风格各异,但其结构设计和基本构成却是遵循了“木刻愣”的制式原则。
     首先是其屋顶,其设计为减轻积雪压力而采用铁皮瓦大坡屋顶式。值得注意的是,“木刻楞”式建筑的举架都很高,平均室内高度为3M以上,这就为通风和采光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保持室内的空气流通。因为,污染空气是随着热空气上升的,它一般集中停滞于大约2/3层面高的上半部空间,如果室内高度过低,空气流通受阻,与人接触几率就会加大,对人的居住和健康不利。此外,“木刻楞”的通风设计还在于它的屋顶必备的天窗,其山墙顶部两侧和顶坡中间也都设计有制式不一的天窗存在,天窗的功能不仅是为了换气,也为夏季流通空气而必不可免,这就是“木刻楞”夏天凉爽的原因之一;其次是其建筑材料的合理使用。从整体建筑来看,无论是立面门窗,还是壁板及隔断均为木制,尤其是墙壁双层夹板,非常利于阻隔外界的温度影响,为室内营造类似“恒温”的小气候而创造了条件。“木刻楞”式建筑大多是四面开门,窗户的设计南大北小排列于建筑立面。这种设计利于采纳阳光保持室温,这也是冬季保暖的必不可少的客观基础。而“木刻楞”的采暖设施往往采用壁炉,壁炉的烟囱又与屋顶天窗等向上排气的通道相连,使烟尘能够迅速排除室外,杜绝了有害烟尘在室内的滞留现象;再次是“木刻楞”地层的结构设计,基础段均为石砌,多见地下半层或一层的地下贮藏室,且与地上平面形态相同,地下贮藏室不仅仅是建筑面积的拓展,也是科学地利用地表温差的关系,缩小季节性温差给建筑物带来的负面影响。这就是俄罗斯“木刻愣”的基本构成形式。异化后的“木刻愣”也是俄风建筑物,仍旧保留俄式建筑的特色,是种洋化样式中西合璧的中国建筑物。尽管如此,异化后的“木刻楞”仍旧保持俄罗斯建筑中优秀的遗传因子,其中如门廊和窗口的装饰风格大多沿袭俄式。尤其是体量的分布侧重于双重门廊的设计,“十字式”横向变形的布局及四翼设门的遗传特旨,可追溯到中古时期俄罗斯建筑惯用的技术手法。这类建筑是介于俄罗斯典型、规范的“木刻楞”,与借鉴中国北方民居的营造手段,改造融合之后的异化产物,但追本溯源,主要设计思想仍为俄式意匠。此外,与“木刻愣”配套的往往是长方形的俄式大院落,其庭院仍为典型的俄国“乌恰式”⑿ 规划,即南北临街设门(也多见两翼设门或四边开门),使“趟子房”与街坊统一并形成长方形的网格系统,其目的是获得更多的临街面而缩小街坊面积而又延长街路,带有殖民主义城市规划的遗传痕迹。
    “木刻楞”在其发展过程中找不到具体的代表设计师,恰恰是在否定之否定基础上逐步积累完善,形成有章可循的施工规律。当物资生产和精神生产越来越明确分工后,美观因素才凸显出来。优秀的建筑应当是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艺术品,受建材的物料属性和展示形体结构的制约,主要体现在建材的技术条件允许下所表现的造型美。“木刻楞”的建筑美,具体表现在建筑物总体的轮廓,建筑组构的各个部分之相互关系,最终反映在体量、色彩、装饰诸方面,同时也体现在建筑物周围环境,包括自然景色利用与环艺设计等方面的关系。后期异化的“木刻楞”,尤其是两层以上的建筑物,其外墙趋向介入灰条板外罩白灰泥工艺(哈尔滨江北),整体造型多有天窗偶见穹顶,也向西洋古典建筑样式靠近,并且着重追求“木刻楞”规范制式的装饰风格,着意表现门檐包括门廊和雨塔等屋檐和窗檐各部位木雕花纹的装饰,这些超越技术科学而表现美学思想的艺术性综合体,应视为“木刻楞”艺术现象发展成熟的标志,也是其逐步规范并最终定格为木质建筑小品艺术形式的典型杰作。
      2、木刻愣建筑及其环境艺术:“木刻楞”建筑的艺术风格,在宏观上表现为环境艺术的规划与设计均颇具匠心,是一种颇有俄罗斯风格的建筑艺术作品。
      首先,是其继承了俄罗斯典型的“乌恰式”庭院及空间利用技巧,房屋南北双向临街设门,使原本简单的“趟子房”与建筑环境搭配构成新意。“木刻楞”所处的街坊统一规划为长方形,呈现长方格式布局,将源自欧洲殖民活动中所形成的方格网道路规划系统移植当地,目的为获得更多临街面而缩小街坊面积又延长街路。当然,“木刻楞”建筑的平面设计也要求如此规划。
     其次,是其继承了俄罗斯建筑作品中普遍沿袭的构造模式,以其高大宽阔、敦实厚重为整体设计常规。“木刻楞”的总体轮廓为横向三段式构成;敦实厚重的石质基础;宽阔实用的木质立面墙体;精巧简洁的铁皮坡顶,呈由下向上逐渐减量过渡。坚实的基础高出地表而形成阶梯,积雪与石基为伍而浸润不到木质;宽广的墙体因材质的特性而构成水平线状连续图案,既美观又实用可谓隔凉阻热;轻巧典雅的房盖搭成人字型坡顶,削弱分化风向并化解积雪压力,特别是屋檐下四周围饰的木雕透刻饰物,不单纯是美的装饰品,也能兼顾导引雨水少结冰锥的功能。这种尊重科学充分施展材质属性而服务于形式美的设计理念,在“木刻楞”的建筑组构习惯中形成模式,是设计师和施工匠人反复权衡探索的结果,也是依据当地气候条件所总结归纳的宝贵经验。
     3、木刻愣建筑及其装饰风格:“木刻楞”建筑的艺术风格,在微观上表现为独特的装饰构成,既是建筑附属装饰物的细化处理。独到匠心的精细雕刻,恰倒好处地设置在视觉中心上,这种点睛之笔反衬粗犷豪放的建筑立面,使“木刻楞”的局部美饰独具意匠。《建筑美学》中曾通俗地将房檐、门檐和窗檐比喻为人五官中的眉毛、嘴和眼睛,而“木刻楞”的设计者恰巧着力妆绘这处于最佳视角又是视觉中心部位的“三檐”。
    首先,是设计者借鉴了俄罗斯建筑环境中构成的色彩欣赏习惯,将“木刻楞”的描绘,追求并摹仿像莫斯科的华西里·柏拉仁诺教堂的色彩装饰那样,富丽堂皇,而在其整体建筑物上涂满原色调油漆。“木刻楞”的色彩施工也是依据建筑环境并兼顾气候条件而形成的美饰法则。因为,满洲里位于欧亚大陆中纬地带,是靠近西伯利亚的高寒地区,在其年霜冻期占2/3的环境里,皑皑冰雪中除了苍松翠柏的点缀外,更需要视觉中多些美感和暖意。大概如此,“木刻楞”的木质立面多涂黄色或橙色;铁皮房顶多涂成棕色、红色或偶见绿色。其大面积的暖色调赋予感官活力与生命,使冰冷的石头也产生欢欣的感觉和热情喜爱的心理。木雕花纹的精细部分,其色彩则与之相悖,多采用蓝、绿、紫等冷色色调为主勾勒涂绘,在总体轮廓上形成强烈视觉反差,起到丰富的色彩构成和形成夸张重点的作用,可谓是画龙点睛!色彩的冷暖对比相辅相成,都将“木刻楞”建筑群装饰、并烘托得更具美饰趣味。
    其次,是“木刻楞”的设计者依据建筑结构和工艺构成的原理,将其建筑结构中门和窗的实用功能与装饰艺术巧妙结合于一体。依据纵向的竖式构图与建筑立面的横向连续图案的对比原则,把装饰图案的实用性视为其潮流美的具体饰物,以此表现其独特装饰结构设计,夸张“三檐”并使其形成“木刻楞”建筑艺术中局部装饰重点美化的特殊风格。如果“木刻楞”没有局部纵向分段式组构装饰,那么同“叠罗圆木”的“趟子房”就没有本质区别。具体地说,“木刻楞”的门窗都在实用的基础上,极尽描绘装饰之能事,大多雕刻成横向三组不等分距离的几何图形组合,左右不对称且形成窄而长的木作制式,加之廊檐探头遮挡的阴影,追求挺拔向上的纵深感,使总体立面凸凹多变。这种装饰工艺技法不单纯参考技术,而重在表现艺术性的综合效应,反映出了时代的特点和艺术风格,折射出了历史背景和综合建造条件下的时代特征,而最终成为我国高寒地区建筑小品艺术设计的楷模。
    综上所述,“木刻楞”的艺术风格和装饰技巧,可归结为对比手法的灵活运用。建筑色彩中冷暖对比;质感粗糙的墙壁与细腻的雕花对比;总体轮廓与局部组合间抽象和具象的对比;建筑立面的水平构图与平面体量的凸凹组合对比;粗犷的主体建筑与精细的装饰技法对比;厚重的基础与轻巧的坡顶对比;热烈的情感与幽静的心理效应对比;光照转换的影调变化与四季分明的环境置换效果的对比等等,都将“木刻楞”建筑及环境设计艺术,与表现技巧的魅力和设计理念、意匠,体现得淋漓尽致。人们的审美要求源自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的影响。从自然科学角度分析,服从于工程力学,建筑构造学及水文地质学和气象学的分析对应关系,才能创造出像“木刻楞”这样具有历史意义和保护价值的实用建筑艺术作品。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Next Post

2010上海世博会加拿大馆外立面涂装

周三 12月 4 , 2013
威玛优木全天候水封漆  品牌:威玛优木® 产品:全天候水封漆 特点:优质环保的水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