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山震后重建:传统建筑木架房焕发新活力

芦山震后重建:传统建筑木架房焕发新活力

                     芦山宝盛乡中坝村,新立起的木架房屋顶上,村民们正在上瓦

在芦山,木架房曾经是当地最常见的房屋。随着时代发展,它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不过,“4·20”芦山强烈地震以后,木架房在灾后农房重建中又多了起来,宝盛、双石、思延、清仁等乡镇都能看到新起的木架。一些村民还将老房子修出新样式,在当地搞起农家乐。原本已经开始没落的传统建筑,在大山深处又焕发出新的活力。

  “一、二、三,拉——”,2月24日早上8点,一阵响亮的号子划破大山的宁静,100多位村民一起为周显才家的新房拉起木架。在大家的协作下,一座新房的框架很快搭好。“4·20”地震后,这样的场景在芦山县的乡村时常都能看见。

 

芦山震后重建:传统建筑木架房焕发新活力

                          当了40多年的老木匠张明武这段时间一直在忙着帮村民建房

 

周显才的新家准备建在宝盛乡中坝村的一个居民安置点。记者来到时,村民们正准备拉起建房用的第二座木架。架子被三个1米多高的三脚架撑成斜板状,40多岁的杨邦兵正站在架子上,给柱子顶端系麻绳。“中间的三根柱子每根上面系两根,到时候两头拉,旁边的各系两根竹子,一来可以拉,二来可以做支撑。”杨邦兵告诉记者。在他身后,还有几位村民正在将两根横木用竹篾固定到架子下方,“这在扶架子的时候可以起固定作用。”杨邦兵解释道。他立起身来,将绳子甩向前后,系着围裙的妇女,满头白发的老人……村民们拉起绳子严阵以待。“一、二、三。”人群中有人带头喊道,“拉——!”大家一起应声,手握麻绳的村民们开始用力后退,杨邦兵和十几个村民则躬身用力压住竹篾捆上的横木,他们身后,30多个壮汉在木架后面排成两三排,一起用力向上推……

  当天,100位村民从早上8点一直忙活到临近10点半,木架和横木才全部搭好,一座两层民房的主体构架屹立眼前,所有木头全部用卯榫结构连接。屋主周显才告诉记者,他计划每层设计五间房,厨房和卫生间则单独修在屋外。“我们这大山里盛产杉木,树长得直又结实,是盖房子的好材料。”木匠杨安高介绍说,房子的柱子一般要用20年左右的整木,其他部分的木材可以细一些。做横木的木头要先晒干,这样榫头才不会在失去水分后变小,造成松动,做柱子的木头则要在有水分的时候就开始加工,这样架子搭起来以后榫眼会自然收缩,把榫头固定得更紧。“砍木头最好在农历8月到12月,这个季节木头比春夏两季要干燥,虫子才不会啃。”

 

芦山震后重建:传统建筑木架房焕发新活力

                                            新房已搭好框架

 

在芦山,大山里曾经处处都是木架房,但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土气”的木架房渐渐修得少了。地震中,不少木结构的老屋屹立不倒,再加上山里盛产木材,这让很多村民选择重新盖起传统的木头房。

  “今天,你们可看到了难得的‘拉房子’。”周显才告诉记者。

  宝盛乡周围都是山,又盛产杉木,以前家家户户都是木头房。1998年,山上的公路修通后,好些村民从外头拉进来砖瓦水泥,把原来的木头房子拆了盖成砖房。砖房样式多,看起来更“气派”,而看起来有些“土气”的木架房却越来越少有人问津。

  不过,“4·20”地震发生后,选择修木架房的人越来越多。在这块占地22亩的安置点上,28户安置居民的新房全部都是木架房。

 

芦山震后重建:传统建筑木架房焕发新活力

 

                               宝盛乡中坝村的安置点上,村民们拉起两排木架

 

“地震的时候,木头房子安全些。”当了40多年木匠的张明武告诉记者,“木头本身就有韧性,而且用卯榫连接,架子稍微变形自己就恢复了,再加上每块木料之间相互牵拉,架子就更稳定了。”在“4·20”地震中,老木头房架子几乎都是完好的,只是掉了些瓦片,垮了些砖墙。

  而村民司德钧考虑的是修木架房既能少花钱,又能尽快住新房。震后他家房子的木架仍然完好,拆了就能用到新房子上,家里的几十亩杉树林,也方便就地取材。最关键的是,木头加工起来比较快,修木架房工期要比修砖瓦房短一半。

  震后,村民毛正学和家人新建了四座样式统一的木架房,他说,将来搞成农家乐,来的人肯定多。

  除了中坝村,另一个大山里的村庄也奏响着农房重建的新曲。在双石镇围塔村,76岁老人朱文清的四个女儿和女婿们就在震后重新建起了四座样式统一的木架房。

  围塔村四周都被群山怀抱,地形就像是一个巨大的漏斗。两年前,当地政府就开始利用这种特殊的地貌打造旅游景区,地震前常有城里人周末到这里度假。

芦山震后重建:传统建筑木架房焕发新活力

 

                                                村里男女老少都来帮忙

 

村子里祖祖辈辈都是用木头建房。2003年,老人的小女婿毛正学外出打工回来盖起一座砖房,成了村子里最“洋气”的房子。但在地震中,这座新房被震成危房,反倒是老人居住的一座全木结构百年老屋几乎毫发无损,只滑落了几块瓦片。

  老屋从里到外都是木头,只有灶台旁边1平方米左右的墙面是砖石。老人解释说,砖石是他十几年前自己重砌的,“怕灶台里的火苗窜出来引燃屋子。”

  “这座房子现在可是个宝哦。”毛正学告诉记者,来旅游的城里人只要听说这座百年老屋,都要来参观,要是正好赶上老丈人熏腊肉,更是非要尝尝不可,而自己家“洋气”的砖房,却很少有人问津。“城里人喜欢这里的老味道。”

  为了让将来的农家乐更加“上档次”,毛正学和几位姐姐姐夫商议,干脆几家人联合起来,修几座样式统一的木架房。

  最要紧的还是要保留住古色古香的老味道。三姐朱清玉家的新房已经修好。这座房子单层高度有3米,楼上楼下共18间房。“我打算用木板把砖墙都包起来,门窗也全部安成木头的,就要那种古香古色的味道。”朱清玉说。

  【延伸】传统木房以柔克刚厨房最好建在屋外

  历经百年沧桑,大山深处的传统木架房屋不仅没有消失,反而在一场大地震后重获新生。这种传统房屋为什么具有较强的抗震能力?与现代建筑相比,它还有哪些优势?记者采访了西南交通大学建筑系教授季富政。“芦山的这种木架房在建筑学上叫做‘穿斗式’,柱子之间用榫卯相互连接,形成一个整体框架。这种结构的房屋在南方比较普遍,抗震性能也是经过历史检验的。”季富政说。木房抗震能力强的原因,他认为主要有两点:一是榫卯结构本身有一定的空间和韧性,前后左右摇摆也不会轻易脱开。二是传统木架房的结构是前后左右均衡对称的,柱子和横木在晃动中能够相互牵扯、平衡。两者结合,有效减弱了地震力对房屋的破坏。“中国人讲究‘以柔克刚’,木架房就是这种理念在建筑上最好的体现。”季富政说。

  除了抗震,住在木架房里舒适度也非常高。不过,由于川西山区空气比较潮湿,修建木架房必须要注意防潮防腐。“下脚的柱子绝对不能浸水,把柱础修高一点也能起到一定的防潮效果。”季富政说道。此外,他还建议,如果修建木架房,最好把厨房单独建在屋外,避免厨火引燃房屋。

 

 

Posted in 未分类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Next Post

江苏神东木屋有限公司

周二 3月 4 , 2014
招聘 木结构工程设计师 木结构工程设计师职位描述相关经验及技能要求:   1、熟练掌握cad,ph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