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剑河县震后灾区救援有条不紊

昨日下午,记者连续驱车7个小时赶至剑河县南加镇,直击救援现场。

余震虽然有

但震感不强

30日19时,记者赶至本次地震的震中:柳基村。正在现场查看灾情的省地震局专家告诉记者,东经106度49分,北纬26度36分,是本次地震的“微观震中”——即用仪器测出的震中位置。而灾情相对严重,房屋受损较多的新柳村,在“微观震中”4公里开外,被他们称为“宏观震中”。

在新柳小学3层教学楼记者看到,屋顶不少瓦片被震落到一楼,现场已被警戒绳围起。校园里聚集了不少当地村民,来自省、州、县、镇等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在此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据剑河县宣传部副部长欧阳著介绍,这里也被临时用于救灾物品的中转,操场则作为临时避险场所。

短短五分钟内,记者感觉到了三声“闷响”。一旁的地震专家解释称,当天的余震共发生了20余次,几乎没有明显的震感。

一周前的演练

如今派上用场

一周前,剑河县南加镇境内曾发生3.3级地震。“3.23”地震当天,南加中学拉响防空警报,做了一次地震实战逃生演练。在1分钟41秒内,全体师生安全撤离危险地带。范文松副校长在各位师生“到达安全地带”后,给大家讲解了逃生过程中一些要注意的细节。

家住南加镇的姜继华,是南加镇小学4年级的学生,地震发生时,他正坐在教室内上课。他说,地震发生时,教室里的座椅开始晃动,很难站稳,就在这时,班主任走了进来,让班长组织全班学生撤离。

最终,在不到5分钟的时间内,全校的600多名学生全部疏散到安全地点。

卯榫木民居

地震中没倒

“这么大的地震强度没有出现楼房垮塌,与当地民宅多为木质吊脚楼有一定关系。”已退休的原黔东南州科协科普老师巫宜山说,剑河震中地区的民宅多为传统苗族木质吊脚楼结构,其建筑框架完全采用木柱、木梁、木板及榫卯接合方式建成,而榫卯连接加固方式是古建筑木结构抗震加固的有效方法之一。

“尽管震动很大,但没有一栋楼房发生垮塌,只出现木楼顶部分瓦片因震动而掉下。”剑河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欧阳著称,震感较强烈的震中地区主要在南加镇与南寨乡一带,这一带村民居住的房屋大部分为二至三层楼的木质吊脚楼。

45岁的木匠龙跃元说,苗家吊脚楼一般为二层至三层,每屋三间或五间房,若是以每层三间房规格来建造,一共耗支撑柱子20根,有榫卯头60多处,榫与卯相连相扣,非常牢固,并有一定的柔韧性,甚至整栋木楼向一边倾斜20°左右瓦片全掉下都不会垮塌,因为支撑柱的承重点不会丢失。

就黔东南吊脚楼的安全性及可抗震性一事,记者咨询了该州住建部门,有关工作人员回答称,这类建筑都是民间工匠操作建造,目前相关部门还没有一个技术标准来评判。

据了解,目前,贵州省地震局已经在灾区成立调查指挥部。地震发生后,云南、湖南、黑龙江地震局均指派地震专家到达贵州。同时,国家地震局也派出专家赶赴贵州,对灾情情况和成因进行研究。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Next Post

英国巴斯大学张纹韶博士到南林大交流访问

周五 4 月 3 , 2015
2015年4月1日,英国巴斯大学张纹韶博士来南京林业大学材料工程学院访问,双方就科研及师生交流等工作 […]

你可能也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