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5年,上海世博会的场馆在米兰翻了哪些新花样?

        当我们谈论“滋养地球,生命能源”这么“接地气”的世博会主题时,那些“五年搏一回”的国家馆是怎样变得“高大上”的?先来看看吧!

中国馆

本届世博会以“滋养地球,生命能源”为主题,聚焦农业、粮食和食品,于5月1日至10月31日举办,有148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作为上一届世博会的东道主,中国此次有中国国家馆、中国企业联合馆和万科馆参展,是总体参展规模最大的参展国。中国国家馆以“希望的田野,生命的源泉”为主题,占地面积4590平方米,是世博园区内仅次于德国馆的第二大自建国家馆。设计方案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及院相关各专业通力配合完成。

米兰世博会中国馆的主建筑正立面由高耸的胶合木结构屋架形成“群山”造型。建筑外形提取了传统歇山式屋顶的造型元素,从空中看、正面看、背面看,各有不同的曲线与弧面。设计师意在向中国传统的抬梁式木构架屋顶致敬。整个屋面从下而上共有三层,简称“三明治”:主结构由胶合木(钢木)组成,主结构上盖着PVC防水层,并由遮阳竹板支撑,最上层是由竹条拼接的遮阳表皮。同时,以竹编材料覆盖屋顶,是为了对应米兰的日照轨迹,选择不同透光率的竹编面材,可将自然采光引入室内,既满足照明需求,又降低能耗,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万科馆

万科馆由犹太裔建筑大师丹尼尔·李博斯金(Daniel Libeskind)设计,成为今年米兰世博最受关注的建筑之一。场馆的主题为“食堂”,意欲展示我们的农耕文明。建筑师赋予万科场馆鲜红的弯曲外立面,约四千块红色陶板沿着建筑外面层叠旋转而上,陶板在不同光线下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反射。建筑造型灵感源自山峦、梯田等,也希望展示从一个社区居民的角度看待饮食、生活、食物和可持续发展的变化。

意大利馆

东道主意大利国家馆的场馆建筑由罗马设计工作室Nemesi & Partners负责,是于68家竞标单位中脱颖而出的方案。设计师用复杂的网状表皮,构建出一个“石化林”的外观。建筑表面使用了一种特制的水泥材料,具有空气净化功能。工作室此前公布的消息称,“这种材料在受到阳光直射时,会吸收空气中的污染物,并把它们转化成惰性盐,从而帮助净化大气中的烟尘”。

场馆室内呈开放式广场,根据功能划分成四个区域。西、南部是展览及活动空间,东、北两部份则是办公区和会议室。除此之外,建筑师事务所还创建了被称为“Cardo”的临时建筑,以容纳一些额外的展览活动和餐厅。该场馆在世博会结束之后还将作为永久建筑保留下来,作为科技创新领域的机构办公场所。

德国馆

德国馆是本次世博会当中占地面积最大的场馆,参观者可以沿着两条不同路径参观主题为“灵感园地”的展览。第一条是楼顶景观层,人们可以像是在大公园里那样散步。偶尔能够透过透明天窗俯瞰建筑内部。第二条道则进入建筑物里面,其中展示了食物的生产与消费过程当中所必须的养分来源——土壤、水、天气与生物多样性。

场馆建筑由事务所Schmidhuber设计,平缓的坡道通往建筑的空中平台,坡道上平铺着各种色调的木材,让人联想到德国乡村景象。德国馆的西南角还有一个“德国广场”作为活动场所。建筑首层的斜向阶梯座位与餐厅,能容纳350位客人。白色弧形拉伸纺织品的结构创建了空中平台的遮阳系统,还连接了室内外空间。透水外墙允许被动通风,保持室内的舒适温度,降低能源消耗。

美国馆

美国馆主题为“美国食物2.0:联合哺育星球”,意在展示这个超级大国在未来食品世界的重要地位。场馆由建筑师詹姆斯·比伯(James Biber)设计,他用一座约670平米、种植了42种作物的“垂直农场”来展现美国农业历史,另外还有可回收木质栈道、可调节透光度的智能玻璃来充分表现环保节能意识。

英国馆

英国馆的主题是“生于英国与北爱尔兰”,该展馆建筑面积达1910平方米,与此前2010年上海世博会相同,建筑物本身的设计足以让人眼前一亮,其设计灵感源自大自然中的蜂巢结构,内部则展现关于食品安全和生物多样性的最新研究和技术。

该项目由诺丁汉郡的艺术家沃尔夫冈·巴特斯(Wolfgang Buttress)设计,并与工程师特里斯坦·西蒙斯(Tristan Simmonds)、曼彻斯特的建筑工作室BDP合作,由约克郡的公司Stage One负责建造。参观者可以随着一只蜜蜂的舞动轨迹沿途参观一系列的景观:旅途体验从一座果园开始,经过一片野花草地,继而进入核心部分,即蜂巢。这个14米宽的立方体雕塑元素,运用光线和声音模拟真实世界中蜂巢的内部活动。

越南馆

越南馆的主题为“水与莲花”,由Vo Trong Nghia建筑事务所设计。该项目关注全球渐增的人口数量以及给我们的环境带来的负担。这个临时性的竹结构造型别致,内部全部由竹制的圆锥体支撑。展览四周围绕着水池,与内部水池相互贯通,它得以冷却空气并形成独立的微型气候,游客可以通过荷叶状的平台走过水池,此外平台还提供用于外部休闲娱乐的荫蔽空间。这些预制装配式的竹结构很容易被拆卸和回收,从而减少了这座轻型建筑对环境的影响。

奥地利馆

奥地利馆在本次世博会上主要关注空气、自然和人类之间的关系。场馆整体如同迷雾中的森林,由建筑师克劳斯·莱昂哈特(Klaus K. Loenhart)带领团队设计。他们希望打造一个能够同时体验到建筑自然、文化与研究成果的展示空间。

场馆几乎把一个小型的奥地利森林搬了过来,每小时可提供62.5千克的新鲜氧气。沿绿树环抱的蛇形小径入馆,发光的馆名也从“呼吸”逐渐变成“进食”,呼应世博主题。无需任何过滤器或空调,这就足以为1800人提供理想的生存环境并吸收他们所排放出来的二氧化碳。它就像是一个绿色的肺,为高质量的都市生活提供了某种示范;同时也表达了对全球绿地衰减的反对态度和奥地利管理可持续森林的经验。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Next Post

揭晓中国十大古名楼

周五 5 月 15 , 2015
      在五千年的中华文化历史中,建筑是见证历史的良好载体,而古名楼在其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悠 […]

你可能也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