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罕见的元代木结构建筑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真如寺大殿简介

    
    真如寺大殿始建于元朝延祐七年(1320年),是上海最古老的砖木结构元代建筑,也是江南元代古典建筑艺术古、雅、美的代表,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殿顶为灰瓦单檐的歇山形式,层面曲线优美、出檐深远,层角起翘平和大方。层面垂吊、戗角上塑有人物、走兽装饰物。层顶下设有四铺作小斗栱,后尾斜向挑出。大殿南立面中间开有6扇小格子落地门窗,门楣处正中有金字匾额“法界真如”。正门两侧书有楹联一副:东为“到佛功德岸照世圆满灯应生大喜跃专向佛菩提”,西为“往生佛国土普放智光明消竭烦恼海增长福智芽”。东西两次间各有一扇形如火焰的直棂窗。大殿北立面中间也开有6扇门,门楣正中有黑底横匾,书有“迴向菩提”。整个大殿古朴端庄,具有较强的审美特征和浓郁的古意,凸现明显的元代建筑风格。
    大梁额枋底部双钩阴刻的“峕大元岁次庚申延祐七年癸未季夏月乙已二十乙日巽时鼎建”,至今仍完好保留,清楚地记载着大殿建造上梁仪式时的精确时间。殿内正梁上并留有“时大清光绪二十三年岁次丁酉春壬正月二十日吉时重建”的墨迹。1950年8月与同年11月,华东文化部为保护文化古迹,特请古建筑专家,南京工学院建筑系主任、教授刘敦桢前往勘查,确认大殿是江南较为罕见的元代木结构建筑。刘敦桢并撰有《真如寺正殿》一文详细介绍真如寺大殿建筑历史。
    大殿平面基本上为正方形,东西面阔三间,总宽13.4米;南北进深为三间,共13米;中心间为6.1米×5.1米,是置放佛像之处。为大殿的主体,目前16根柱子中的10根为元代柏木柱(其余6根为明清调换的杉木柱),大殿主要柱梁木构架有七成以上是元构原物,前后左右绕殿的廊庑和上檐部分的木结构用材以及斗拱为清代重修时所加,清代还将大殿元式单檐改为清式重檐结构。建国后大殿改造为单檐歇山式建筑,其构造形态简洁稳重、主次分明、朴素大方,较为完整地重现了元代江南小型殿宇的艺术特征。
    大殿是真如寺的大雄宝殿,殿内原供奉释迦牟尼、文殊、普贤等塑像,1958年大殿移作长征人民公社图书馆,继作会场,部分佛像被迁,“文革”时殿内佛像被毁。1992年妙灵长老从新加坡迎请玉佛请入寺中,大殿中央佛龛内供奉释迦牟尼坐姿玉雕佛像,高2.18米,重2.5吨,两待者分立左右。玉雕佛像经装金彩饰,更显妙相庄严,古朴典雅。佛龛前置一长条供桌,供桌上摆放香炉、青花瓷庄严等物。
    真如寺大殿历经沧桑,曾多次修缮,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弘治年间(1488-1505年)两次重修。清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天国军攻上海,大殿破败。清光绪二十至二十三年(1894-1897年)真如寺住持明镛等募集资金改建大殿,及寺内其它建筑。进入民国时期后,真如寺次第颓废。抗日战争期间,真如寺再遭破坏,大殿破烂不堪,至1950年,唯大殿独存,1950年10月上海市人民政府拔款修缮。1959年5月25日被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因大殿屋面漏水严重,部分柱础失去平衡下陷,椽子多半脱榫。1962年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决定抢修,按“拆除扩建时加添的重檐,将下沉正殿基础抬高45厘米”的方案,报国家文化部文物局征得同意后,1963年1月落架修复,1964年10月底竣工。1977年12月7日被重新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1979年至1986年进行过两次维修,1980年真如寺移交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由真如镇代管,大殿作存放上海地区大型出土文物仓库。1991年真如寺移交市佛教协会,由僧人负责管理工作。1996年11月20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上海市人民政府在大殿东南角石阶下,置花岗岩保护标志一处,上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真如寺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一九九六年十一月二十日公布 上海市人民政府立”字样。
    1991年12月市文管会将真如寺大殿委托真如寺负责保护和管理,真如寺接管后,再次对大殿进行过两次修缮。并成立真如寺大殿文物保护办公室,组成管理小组,真如寺妙灵长老负责全面工作,组建消防队伍,制定灭火方案,大殿内安装经市消防局检测达标的烟感、防盗报警装置,针对大殿地势较低的实际情况,凡遇暴风雨等灾害天气,及时做好排涝工作,确保大殿不受侵害。在大型佛事活动期间,真如寺均主动联系政府各职能部门,并配备保卫力量、定岗定人,做好消防安全和排堵保畅工作,保证大殿的绝对安全。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Next Post

增强木结构建筑的安全性因素

周四 9 月 5 , 2013
增强木结构建筑的安全性因素:   1.当突发的荷载产生或地震降临时,许多钉的连接容许木结构建筑弯曲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