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保护谁来“拯救木结构”

 

本文发表于《三秦都市报》2014年2月18日C29版

 

注:“拯救木结构”公益基金2月26日已更名为“拯救古建”公益基金。

 

    1月11日,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烧掉了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县独克宗古城的242栋房屋,355户居民受灾。还没等独克宗古城的灰烬冷却,两周后,曾是中国保持最完整的侗族村寨之一、有着300多年历史的贵州省镇远县报京乡报京侗族大寨发生火灾,148栋房屋被烧毁,千余人受灾。火患猛于虎,对于古建筑、古村寨而言更是如此。除了防火,防雷保护也至关重要。
     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统计,30年来,全国消失了4万多处不可移动文物,一半以上毁于各类建设活动。
     近日,有知名公益人士邓飞倡议发起的“拯救木结构”项目正在积极筹备,希望发动社会爱心的力量募集资金,作为出资方,与地方文物部门协作,抢救一批濒危古建。始建于汉代的镇安云盖寺镇古镇民居均为典型的江南徽派风格,全长380米,有大小不同的四合院40多个。日前,古镇修复保护正在进行中。

      知名公益人微博呼吁“拯救木结构”

      在我国偏远的乡村,至今还有不少乡村古建频临毁灭,其中以木结构建筑最为危急。鉴于不少乡村古建自生自灭、面临毁掉的现状,“拯救木结构”希望发动社会爱心的力量募集资金,作为出资方,与地方文物部门协作,抢救一批濒危古建。这是网友“爱塔传奇”发布在微博上的一则“呼救”信息。

    “爱塔传奇”是唐大华的网名,他对自己的定义是旅行者。最初,这位在山东德州做电脑生意的小商人只爱访古塔。在两年前,唐大华开始着迷于木构建筑。

     “很多古塔都还留有外面的木结构建筑,看多了就很想知道这些是怎么搭起来的,怎么区别年代,于是就找来梁思成的《中国建筑史》慢慢地看,但是,光看书是看不懂的。梁思成当年为了破解宋代的《营造法式》,四次到山西访古测绘,我也跟着来到了山西。”

      唐大华开始拿着山西省的国宝单位目录去逐一地看,并没有发现任何问题,但当他抛开名录在长治、晋城乡间寻找古建筑之后却发现,文物损毁的情况触目惊心。

     唐大华将这些危急的古建筑发到自己的博客上。关注唐大华的人群中也有不少名人,而“免费午餐”发起人邓飞也加入了呼吁保护古建筑的行列,邓飞提出了筹建保护早期木建筑基金的想法,让唐大华很兴奋。很快,由知名公益人士邓飞倡议发起,“拯救木结构”项目正在积极筹备。
     “我们希望通过社会爱心人士募集一部分资金,与地方文物部门合作出资修缮部分乡村古建,只做出资方,保障资金供应和监督公开透明使用,其他与修缮相关的具体工作如方案设计、招投标、实施施工等由地方文物部门来做,我们只做资金供应和监督的平台。”2月16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唐大华说,“拯救木结构”只做资金支持和对接平台,自身并不参与具体事务。我们一心做公益,希望通过公益的力量尽可能地支持学术繁荣和古建抢救。我们是公益组织,不是“营造学社”,也不是古建修缮公司,只做我们力所能及的公益部分。

     邓飞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我们的工作是募捐以及监督捐款的使用,按照《文物法》,古建筑的修缮只能由文物局来设计、招标,但我们也会监督款项使用的情况,让一分一毫都落在实处。”

     30年时间4万多古建筑逐渐消失

     去年4月,成龙欲将自己收藏的徽派古建筑捐给新加坡一事,在国内引发了热议。由此,正在不断消失的以古建筑为主要载体的古村落再一次引起了公众的关注。

      中国古建筑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史前文明,距今约有8000年的历史,半坡遗址显示:那个时期开始形成土木结构的古村落。此后,伴随着华夏千年的发展历史,一方面,产生了象征权威与等级的皇家宫殿、园林以及宗教寺庙等技艺高超、造工精细、严谨的建筑;一方面,民间大量的古村落成为基层民众的生活中心。这些古村落遗留着先民繁衍生息的生活痕迹,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而构成古村落的那些样式独特的古建筑,则在皇家建筑之外开辟了另一番尘世的精彩。其中,著名的有皖南民居西递宏村、江西婺源古村落群、广东梅县围龙屋群落等。然而,现实的情况是不容乐观的,大部分地处偏僻的古村落因缺乏资金、缺乏管理,年久失修而被废弃。

      进入新世纪的10年,是中国城镇化快速发展的10年。从大城市到小城镇,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

      在高楼大厦大行其道的同时,中国的古建筑、古城镇却遭受到毁灭性的拆除,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统计,30年来,全国消失了4万多处不可移动文物,一半以上毁于各类建设活动。

      家住西安经二路的史全德是个不折不扣的“发烧级”文物爱好者,他说,古建筑保护的尴尬,主要是三方面原因造成的。首先,违法成本过低。《文物保护法》对于擅自迁移、拆除不可移动文物的罚款上限是五十万元,与巨大经济利益相比,区区几十万元的罚款可谓“罚酒三杯”,怎能扼住伸向古建筑的黑手?

       其次,人力物力不足。目前,全国县级及县级以上政府设立专门文物行政部门的仅有1/4左右,文物行政管理人员平均每县不足3人。文物执法机构不健全的另一面,是地方政府对文物保护缺乏重视。以山西晋城市为例,过去六年财政收入增加了三四倍,却始终没有增加对文物保护的投入。此外,私有建筑失范。除国有文物外,很多古建筑的权属归个人所有。一些居民保护意识不足,为了盖新房随意拆除,有关部门却缺乏管理权限,难以有效干预。

西安给古建筑穿上“防雷衣”

      木结构建筑的三大天敌是:水、火、虫(包括白蚁),还有人为破坏和天灾。1月11日,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烧掉了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县独克宗古城的242栋房屋,355户居民受灾。还没等独克宗古城的灰烬冷却,两周后,曾是中国保持最完整的侗族村寨之一、有着300多年历史的贵州省镇远县报京乡报京侗族大寨发生火灾,148栋房屋被烧毁,千余人受灾。火患猛于虎,对于古建筑、古村寨而言更是如此。除了防火,防雷保护也至关重要。

      古建筑多为木结构,经千百年变得十分干燥,建筑内部年久积满灰尘,易积蓄静电引来雷电流,引发雷电灾害。“从全省来看,陕西有着众多的古代建筑,我们就要为这些古建筑的防雷安全操心。”省防雷中心总工杜建忠说,“从去年3月份开始,我们就陆续对大雁塔、钟楼、鼓楼等建筑进行了防雷检测,它们现在都很安全,雷雨天气里游客也可以放心旅游。”

      陕西省全国重点文物单位共有235处,“虽然陕西的文物很多,但主动到防雷中心申请检测防雷设施的却极少”,杜建忠说,这些年西安市也就只有大雁塔、小雁塔、钟楼、鼓楼、碑林、古城墙、张学良公馆、杨虎城公馆、陕西历史博物馆等9处古建筑单位申请了防雷检测。

       据悉,去年底中国气象局与国家文物局等16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文物安全工作的指导意见》,其中强调要持续完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古墓葬、古遗址等文物建筑的防雷设施,今年省气象局和省文物局也联合出台了《陕西省气象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单位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通知》。
按照要求,西安的文物单位要将文物防雷工作纳入文物日常的安全管理,重点做好建筑类文物防雷项目建设,力争用三年的时间完成对“国保文物单位”的防雷建设工程。

 

Posted in 未分类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Next Post

山西将为古建筑认领立法:认领古建不得私营

周二 3 月 4 , 2014
     山西省文物局21日对外通报称,作为古建筑遗存最多的省份,山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