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大高玄殿60余年来首次大修 明年将逐步开放

4月2日,工人在拆除大高玄殿两侧的现代建筑。京华时报记者王海欣摄

  工人拆除大高玄殿周边建筑上后安的窗户。京华时报记者王海欣摄

  明清规格最高的皇家道观大高玄殿,被一张借条借走60多年后几经波折于2013年回归故宫。4月2日,故宫启动了建国以来对大高玄殿的首次整体大修。据介绍,大高玄殿的主体建筑将于明年修缮好,并将逐步开放,未来大高玄殿将承担疏解、分担故宫现有的观众接待压力和展示教育的功能。

  现场:“大高玄殿不高兴!”

  在4月2日的修缮开工仪式上,张忠培、郑欣淼、单霁翔三任故宫院长及众多专家、学者、官员一起,见证这一历史性的时刻。不过,天公并不作美,开工仪式期间一直在下雨。

  “为什么下雨了?因为大高玄殿不高兴!”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发言时淋着雨说,从八国联军的洗劫到建国后一纸借条借走了60多年,大高玄殿内部被乱盖了那么多不协调、有火灾隐患的建筑,多年呼吁下,终于在郑欣淼院长任上签署了交接协议。“国务院批准的平安故宫工程要求2020年我们把紫禁城都修好,再拖两年时间全耽误了。”

  修缮:不属古建的标语等将去掉

  “长期不合理利用造成复杂病害加上年久失修,大高玄殿可以说是故宫十三年古建修缮中损坏最严重的一组建筑。”单霁翔说,由于长期被用做办公用房,大高玄殿大木结构多已年久失修,瓦面、彩画及台基望柱、栏板、排水龙头等石构件缺失伤损严重。同时院内违章建筑乱搭,火灾隐患也很严重,建筑本体险情频发。2011年,故宫博物院对大高玄殿院落内的乾元阁进行了抢险修缮工程,其他各殿宇也纷纷在修缮前期做了抢险加固工作。此次修缮工程启动是建国以来,大高玄殿回归故宫博物院管理后的首次整体大修。

  修缮工程有关负责人介绍,工程将分阶段进行,首先对各建筑本体进行现状整修及重点修缮,建筑工程包括屋面揭瓦、苫抹泥灰背、墙体剔凿挖补及局部拆砌、修补台基、整修加固大木结构以及檐部木装修等,预计于2016年底竣工;之后对油漆彩画、院落地面环境及基础设施等进行修缮,计划于2017年完成。故宫博物院将还原建筑及环境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最终恢复大高玄殿原有的历史风貌。

  单霁翔表示,为了避免将来投入使用时再出现“凿墙”的情况,本次修缮过程中要考虑未来的通讯、照明等需要,一步到位。

  对于大高玄殿中的一些不同时期叠加下来的历史信息,单霁翔表示经过专家论证,占大多数的意见是不属于古建生命中本该有的历程应去掉,比如一些标语等。

  开放:承担接待展示教育的功能

  故宫目前采用国际博物馆惯行的每周一天闭馆措施。面对各地游人的参观热情,大高玄殿修复完成后,将在整体保护的基础上,承担疏解、分担故宫现有的观众接待压力和展示教育功能。而且大高玄殿位于紫禁城外,可以不受闭馆时间的限制,为更多希望感受故宫文化的社会公众提供便利。

  作为故宫三处道教景观中最大的一处,大高玄殿未来计划在九天万法雷坛区域设置数字展馆,利用“数字故宫”丰富多样的文化成果,更好地展示和传播故宫文化;基于维护历史原貌的原则,计划举办道教相关展览,以恢复和提升其历史和文化氛围。据统计,故宫藏有宗教文物42000件,其中道教文物占15%,未来这6300件道教文物有望在大高玄殿展出。

  另外,大高玄殿还将作为故宫文化活动场所,举办“故宫讲坛”等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活动,对观众和青少年开放。通过这些丰富的展陈手段,让公众认识、体验皇家道教文化和建筑空间。

  对话:大高玄殿明年将逐步开放

  京华时报:为什么说大高玄殿是最难修的?

  单霁翔:我们第一个工程就是拆除违法建设。跟一般拆除不一样,我们之前已经拆除了相当规模临时搭建的棚子,但是即将拆除的这些永久的建筑,钢筋混凝土的,距离文物本体又这么近。必须采用专业的拆除,决不能影响古建筑的安全。经过招标,拆除这二三十栋房子要400多万。有的古树被包在房子里,全部要用手工,不能用爆破,不能用大型机械,只能用人力,全拆干净需要一个月时间。

  京华时报:您预计什么时候能够正式恢复开放?收门票吗?

  单霁翔:明年主体建筑修好,开始布展。我们考虑创造条件修好一部分开放一部分。大高玄殿处于景山和北海这两个著名的文化景观中间,修好后金碧辉煌将非常漂亮。票务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论证。

  京华时报:2008年的时候故宫第一次尝试限流失败了,不让进游客就敲窗户。这一次既然现实压力更大了,如何确保成功?

  单霁翔:最后一轮方案马上告诉大家,每一个环节都在计算,这次我们一定要成功。其中考虑的一个关键环节,就是克服实名制的问题。所有游客实名制,文物和观众的安全就会得到保护。但是实名制如果不能快速实施,反倒降低卖票速度。所以我现在也还没底,正在论证。另外我们跟国家、北京市旅游局达成共识,团体票要网购、预约,这样能够控制50%以上的观众,错峰错时参观。

  相关:故宫日限8万游客五一前开始实施

  国家旅游局下发《景区最大承载量核定导则》要求各大景区核算出游客最大承载量,并制定相关游客流量控制预案,4月1日起正式实施。根据导则,故宫核心景区人均空间承载指标为0.8-3平方米/人。昨天,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表示,本月故宫日限流8万人次的最终方案将正式公布实施。

  一方面是全国各地奔涌而来的参观热情,一方面是故宫文物和观众的安全。如何守住8万人的底线?2008年曾经有过一次失败限流经历的故宫这次更加谨慎。

  单霁翔坦陈,这次压力比上次大。2008年观众一年1200万,如今已经1500万。突破8万的情况当时一年仅有几天,现在已经42天了。“要再不实施,就是积重难返。”单霁翔透露,目前相关方案正在紧张论证,五一之前开始实施限流。

  延伸:故宫还有哪些历史散失文物和建筑?

  4月2日,参加开工仪式的著名文博专家谢辰生老先生非常激动。“除了大高玄殿,希望白马寺和南京博物院的故宫文物能够回归。希望我能看到这一天!”

  自1925年建院至今,故宫的文物大体上分在四处。

  1933年,为了躲避战火,故宫博物院开始将文物精华分五批南迁,直至抗战胜利,辗转十余年。战争结束后,南迁文物陆续北返,后内战爆发,当时国民政府从暂存于南京的故宫文物中,精挑细选出精品中的精品2972箱,共60万件运至台湾,成为日后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的主体,一部分南迁文物回到了北京故宫博物院,还有一部分留在了南京。

  1958年,故宫博物院与文化部达成协议,要把滞留南京的文物运回故宫。后来事情一拖再拖,约10万件文物至今也没有要回来。故宫有关工作人员指出,几十万件故宫文物目前已经成为南京博物院镇馆之宝。

  1973年,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要到洛阳白马寺访问,当时故宫一批文物到洛阳,充实白马寺。2900多件文物从北京运抵洛阳,此后两地相关部门就文物属于“借”还是“调拨”产生分歧,未能达成共识。文物至今未归。

  此外,工作人员介绍,除了可移动文物,建筑方面的皇史宬,历史上是明、清时期的皇家档案馆,如今由第一历史档案馆管理使用。曾有文物部门居间调解,但两家都认为自己才有管理使用权,互不退让。

  对于故宫这些历史上流散在外的文物、建筑,单霁翔表示,要一代一代努力,促成回归。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Next Post

世界最大跨度木拱桥建成开通 单跨跨度75.7米

周二 4 月 7 , 2015
提要:苏州建成世界最大跨度木拱桥,一共用了400立方米木材,全部采用7厘米宽、3厘米厚、2米左右长度 […]

你可能也喜欢